中文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国际会议

实验室主任郭烈锦教授率实验室核心研究团队参加第15届全国氢能会议暨第7届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并应邀作大会特邀报告

2014年11月18日 17:24  点击:[]

        2014年11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电力学院和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承办,以“新能源与低碳经济中的绿色能源”为主题的第15届全国氢能会议暨第7届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全国30多个科研院所的近50位专家组成大会学术委员会,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顾问,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杨辉教授、上海电力学院李和兴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衣宝廉院士、清华大学毛宗强教授分别担任大会荣誉主席和副主席。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蒋利军教授、上海电力学院成旦红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上海电力学院徐群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朱新坚教授担任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本届会议聚集了大陆、港、澳、台地区的10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从事氢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仪器开发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共400余人,共同交流和展示氢能最新成果,探讨氢能未来发展方向、学科前沿技术和基础问题。接受会议摘要300余篇。我实验室主任郭烈锦教授应邀担任本次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奖励委员会主任,率领实验室核心研究团队青年教师敬登伟、黄建兵副教授,马利静高工,金辉博士、刘茂昌博士,博士生葛志伟、廖波、王雪青、王斌、关祥久、秦知校、牛富军、陈桂银、李晴、张阳、蔡莉、刘风风、宋星星,以及闫秋会教授、程健博士、申双林博士等20余人组成参会团队参加本次氢能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郭烈锦教授应邀作大会邀请报告。黄建兵、金辉、闫秋会、马利静、葛志伟、王斌、关祥久、陈贵银等分别作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博士生王雪青、刘风风、秦知校三个人荣获大会“优秀论文奖”。

实验室参会团队

        大会组织委员会特别邀请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衣宝廉院士、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台湾经济研究院左俊德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教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和章福祥研究员、上海汽车集团陈雪松总监等作了《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现状》、《燃料电池纳米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调控》、《台湾氢能燃料电池产业现况与两岸合作发展建议》、《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的基础研究》、《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的研究》、《上汽燃料电池系统开发研究进展》等大会特邀报告。会议组织了可再生能源制氢、化学制氢及其它制氢技术与应用;氢的储存、输运和加氢站;燃料电池电催化;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氢的安全与标准规范;氢能政策、投资和金融论坛等6个会议专场,分别安排了44个邀请报告和75个口头报告,有近200个墙报展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氢能的制备、储存、运输、利用,经济与发展战略等和燃料电池电催化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等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应用等成果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为加快与扩大氢能技术的应用共同出谋划策。

        实验室郭烈锦教授应邀作“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的基础研究”大会特邀报告,作为6个专场会议主席之一,主持了“可再生能源制氢、化学制氢及其它制氢技术与应用”会议专场,实验室热化学制氢、光电化学制氢、光生物制氢以及燃料电池方向各参会教师和博士生分别作了可再生能源制氢、化学制氢及其它制氢技术与应用以及燃料电池电催化等的专场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

郭烈锦教授应邀作大会特邀报告

        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资源禀赋整体较低。油气资源开发难度大,液体燃料供给紧张、进口依存度过高,风能分布不均,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利用效率偏低。水力和燃煤发电是我国当前以致未来长时期内能源主要供给方式,但是其燃煤污染和水资源过度消耗等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虽然太阳能总量达24000亿吨标准煤/年,是理想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但是高效低成本大规模利用是世界性难题。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高速发展水平下的巨大能源缺口迫切需要解决能源洁净化供给和高效可再生转化利用问题。氢气能量容量高、无环境污染、储运方便、便与利用等是公认的二次高效清洁能源。发展“太阳—氢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一条光明大道。

        郭烈锦教授结合其二十余年来在化石能源的高效节约和完全洁净可再生转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低成本大规模转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从热化学、光/光电化学、生物化学制氢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实验室“太阳—氢能”研究。“提出了太阳能聚焦供热的热化学分解超临界水和生物质制氢的能源洁净转化与利用新方法和原理。围绕太阳能热化学分解超临界水和生物质制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核心与相关过程、系统及其耦合匹配原则、设计方法及集成原理,从理论到实践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解决了气化系统及过程中多相流热物理、热化学的基础科学问题,形成系统的规律和设计原则方法,研发出气化过程及系统的系列专有设备及装置,并成功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示范,为大规模推广和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关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过程材料和反应液体系对太阳能全光谱各谱段的能量吸收、传输、转化的相互影响及系统中多尺度相间交换与能质传输对光-氢转化的关键作用。从能量传递转化的全过程和系统出发,以提高总能效、降低成本、连续规模化制氢为目标,基于多相流光热物理、化学过程交互耦合观点,从材料、体系、系统三个层面研究光能在不同尺度、不同阶段的吸收传递转化过程规律,构建了连续流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系统,使可见光区的光-氢能量转化效率超过10%,成功研制可规模化工业应用的直接太阳能连续流制氢示范系统;另外还采用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成功设计、分离、筛选出了高效产氢菌株,通过耦合微生物暗-光两步法发酵,有效将秸秆等生物质高效、低成本地转化为高品位的氢能”。


        与会代表分别就实验室氢能制备和利用等分别作了报告。在热化学制氢方向,围绕煤、生物质、有机废弃物等的高效清洁利用,实验室3位与会代表从理论与实验方面介绍了实验室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闫秋会教授作了题为“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Hydrogen Production by Methanol in Supercritical Water”的报告。分析了甲醇在超临界水中的气化特点,构建了气化制氢模型,分析了温度、压力、物料质量浓度因素下气体产率、气化效率、燃料效率和燃料火用效率的变化,得到了温度、压力和物料浓度影响超临界水中甲醇气化制氢的规律。为甲醇制氢效率的提高,以及该技术在实验和工业中的应用和优化提供了基本数据和理论支持。

        金辉博士作了题为“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key intermediates in the coal gasification process in supercritical water”的报告。分析了超临界水煤气化的关键反应步骤,特别研究了煤基质——多环芳香族模型化合物的气化机理。操作参数对中间过程(键断裂、激烈反应、平衡反应)及其产物的影响。讨论了碱性碳酸盐催化剂在芳香环分解的过程中的作用。在宽参数范围内研究了准东煤在超临界水中气化反应特性,针对得到的产气动力学曲线对煤在超临界水中的气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到了煤在超临界水中转化的反应路径。

        葛志伟博士作了题为“Hydrogen production by coal gasification in supercritical water with a novel fluidized bed gasifier”的相关报告超。阐述了超临界水中煤的气化动力学研究,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的欧拉双流体模型对反应器内部的超临界水相和煤颗粒相进行了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实现了一套新型连续的超临界水流化床煤气化炉,并分别进行了褐煤、烟煤以及兰炭等多个煤种的气化实验研究,均实现了不同煤种的完全气化。

葛志伟作邀请报告

青年教师金辉作报告

        在光电化学制氢方向,围绕可见光条件下高效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光催化剂测试表征等,实验室3位与会人员作了报告。

        王斌博士作了题为“All Surface Active Sites:The Role of the Cocatalyst”的报告。阐述了利用新型化学沉积法在新型Cu2WS4催化剂负载助催化剂,通过化学沉积反应的动力学调控,有效地将助催化剂沉积在催化剂的所有表面,使得光生电荷得到高效分离,并将其迁移到表面反应活性位点,获得了更佳的光催化活性。与传统的光沉积方法相比,用该方法制备的Cu2WS4的性能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关祥久博士作了题为“Fabrication of TiO2/Ag3PO4 composite for enhanced water oxidation”的报告。讨论了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中产氧的复杂过程。阐述了利用简单水热法构造TiO2/Ag3PO4复合光催化剂产氧产氢,TiO2小颗粒均匀分散在Ag3PO4多面体表面,加速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并提供了更多的产氧活性位点,使得Ag3PO4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得以显著提升,在420 nm的量子效率达到15.3%。

        为满足实验室光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测试需求,实验室专门成立了光电光化学能源材料制备与组成-结构-性能分析表征技术部,购置了一些列先进材料测试表征设备,开发了各类光催化剂性能测试实验平台,并由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实施运行。不仅保证实验室光/光电催化研究的顺利开展,还在在日常实验测试中归纳出了共性理论、总结了宝贵经验。

        马利静高工等凭借多年的测试经验,比较了各类气体环境中光催化剂表征测试结果,总结出了系列影响光催化剂表征测试结果的相关机理。在本次会议上作了题为“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over CdS: Effects of reaction atmosphere studied by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的报告。

王斌作报告

        在生物制氢方向,王雪青、李晴、张阳等分别代表实验室展示《The effect of vaccination conditions and light intensity on hydrogen production by Rhodobacter sphaeroides》、《Hydrogen Production by the Hydrolyzate of Corn and Sorghum Straw》、《Isolation enhanced hydrogen production of Rhodobacter sphaeroides mutant by using transposon mutagenesis in the present of ammonia》等研究。


        另外实验室积极开展氢能的高效利用研究,分别在掺氢燃烧和燃料电池方面开展了长期稳定的研究工作。引进全职外籍学者成立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积极与美国迈阿密大学刘洪潭教授验、香港科技大学赵天寿教授等国际先进燃料电池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等。本次会议实验室与会成员分别就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最新研究工作作了报告展示。

        黄建兵副教授作了题为“BaZr0.1Ce0.7Y0.2O3-δmixed with alkali carbonates for low temperature SOFC applications: insight into stability”的报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操作工况下具备高的质子电导率、足够高的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钙钛矿氧化物质子导体BaZr0.1Ce0.7Y0.2O3-δ(BZCY)是极具潜能的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然而烧结是妨碍其应用的最大问题。而利用碱性碳酸盐能有效改善BZCY在更低温度下烧结的致密性问题,且低温下基于BZCY和碱性碳酸盐的混合电解质表现出更高的导电性和优异的电池性能。报告阐述了BZCY混合20wt%(2Li2CO3: 1Na2CO3)电解质的相稳定性、电导率稳定性以及电池性能稳定性,并且探讨了进一步提高性能的可行性。

        陈桂银博士作了题为“分布电流法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微孔层对水管理的影响”的报告。通过在电池中加入微孔层调节水管理改善电池输出性能、工作稳定性和电池耐久性。用分布电流测量技术,在较宽工作温度和加湿条件下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对比了有无微孔层对总体性能和局部性能的影响。

        另外程健博士和申双林博士分别展示了《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中盐膜的研制及性能测试》、《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分析》、《A Complete Polarization Model for a Solid Oxide Fuel Cell with a Mixed Ionic and Electronic Conductor as Electrolyte》研究。分别就电解质管理、提高MCFC电池性能、氧化铈材料电解质燃料电池的优化等工作作了展示介绍。

        其他参会人员也分别就相关研究作了充分展示和介绍。


        最后,郭烈锦教授作为大会奖励委员会主任,在闭幕式上宣读了由各分会主席组成的奖励委员会评选出的18篇优秀论文名单,我实验室王雪青、刘风风、秦知校3位博士生获得优秀论文奖。会议承办单位上海电力学院获得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大会颁奖仪式

        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于1999年创办,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每年主办一次,自创办以来已在国内各大高校连续召开十余届,2008年开始联合港澳台召开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至今已是氢能界在国内最具规模、学术水平最高、最具影响力的高层次交流学术会议。会议不仅开展氢能的制备、储存、运输、利用、经济与发展战略等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等方面前沿学术交流,还专门对外设置展览专场,聚集国内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优秀产业,吸引新能源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其中第七届会议由我实验室承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实验室主任郭烈锦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历届全国氢能会议回顾

历届会议

时间

地点

主办

承办单位

会议

主席

会议

主题

参会人数

会议论文

会议报告

第三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

2001413-15

杭州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



150



第四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

2002101-2

沈阳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






第五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

20041019-22

北京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

毛宗强

氢的制备、氢能存储、氢的应用、氢能经济战略

160

论文摘要120

5个大会报告

第六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

20051118-21

上海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

马紫峰

1.氢的制备、分离与纯化;2.氢的储存与运输;3.氢能与燃料电池;4.氢的化工利用;5.氢能经济与发展战略

300

摘要208篇、论文160

9个大会报告、20个分会邀请报告

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

2006113-6

武汉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武汉理工大学

张清杰

氢能利用和氢能产业发展情况

200

论文摘要150


第八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

20071013-14

西安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郭烈锦

光化学与微生物制氢、热化学制氢、氢的储运、氢能

200

论文摘要300

5个大会报告,

2008氢能国际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

200884-6

长沙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中南大学、清华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赫尔辛基技术大学

黄伯云

石定寰

氢能和燃料电池研究、开发及商业化应用

300

论文摘要350

5个大会报告,

第十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暨第2届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

2009926-28

天津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南开大学

陈军

1.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2.氢的储存和运输技术;2.氢的利用 (动力、发电、石油与化学工业用氢、核反应等)4.燃料电池 (PEMFCDMFCSOFCMCFCPAFC)5.氢能战略、政策、标准。

470

摘要355篇、论文338

10个大会报告、132个报告、223个墙报

第十一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暨第3届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

20101024-27

浙江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

郑津洋

氢能的制备、储存、运输、利用、经济与发展战略等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

450

摘要367篇、论文237

4个大会报告、116个报告、121个墙报

第十二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暨第4届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

20111015-17

武汉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程寒松

氢能的制备、储存、运输、利用,经济与发展战略等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应用

400

论文摘要307

3个大会报告、16个特邀报告、160个口头报告、131个墙报

第十三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暨第5届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

2012921-24

南京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南京大学

邹志刚

氢内燃机、化石能源制氢、热化学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分离与提纯、光解与制氢、金属化合物制氢、合金储氢、高压储氢、氢能系统、氢安全、离子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400

论文274

5个大会报告、7个分会场182个报告、95个墙报

第十四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暨第6届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联合第13届国际材联大会A8分会和第五届世界氢能技术大会

2013925-28

上海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毛宗强

国际氢能技术的发展及展望:研讨氢的制备、分离与纯化理论与技术;氢的储存、运输和加注理论与技术;氢的利用;燃料电池;氢能战略、政策、标准;氢能产业化。

500



第十五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暨第7届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

20141014 -16

上海

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上海电力学院

蒋利军

成旦红

新能源与低碳经济中的绿色能源:绕氢能的制备、储存、运输、利用,经济与发展战略等和燃料电池电催化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等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应用。

400

论文摘要300

6个大会报告、6个分会场44个邀请报告、75个口头报告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Hydrogen Energy, CAHE),是中国氢能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自建会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氢能行业的普及与发展,协调政府、企业,为中国氢能事业发展不断努力。其主办的全国氢能会议是国内目前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氢能界高层次学术会议,致力于构筑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氢能发展中的基础问题,提出创新观点,交流学术思想,展示最新成果。旨在促进我国氢能的发展,加强氢能相关学科的全国性技术交流,促进政府、企业、高校与研究院所之间的合作。


上一条:第十二届流体力学国际会议(ICFD2015)将于2015年10月在日本东北大学召开   下一条:我实验室成功举办“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anotechnology,Renewable Energy & Sustainability”国际研讨会

关闭

版权所有@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IN POWER ENGINEERING

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