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实验室举办“国际学术大师校园行暨纪念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陈学俊院士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学术讲座。应实验室主任郭烈锦院士邀请,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澳大利亚科学院两院院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副校长余艾冰教授访问实验室并做专题学术讲座。实验室主任郭烈锦院士,副主任白博峰教授、吕友军教授,青年教师和全体学生,以及交大材料学院、理学院、前沿院、能动学院等青年教师、博士生代表近300人参加。王跃社教授主持讲座,郭烈锦院士首先给与会者缅怀了陈学俊院士通过高端国际交流提升多相流学科的国际地位所做的重大贡献,勉励后进以先生为楷模继续前行;接着他介绍了余艾冰院士的主要科研履历和重要学术成就。

讲座现场

郭烈锦院士介绍讲座
余艾冰院士做了《颗粒系统的仿真与模拟》专题学术报道。深入浅出地从宏观、介观及微观层面剖析了颗粒世界。计算模拟、实验研究以及理论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三大基石,于院士结合其三十多年的科研实践,为师生分享了颗粒系统数值模拟的丰富研究经验。余院士长期致力于颗粒围观性质、宏观性质、工业过程的共性研究,发展了“颗粒材料运动学”方程,并成功应用于现有颗粒体系数值模拟研究。介绍了颗粒体系的最新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具体研究中领的共性科学问题。最后余院士详细介绍了颗粒体系在医药制备、冶金过程、选煤过程、矿物加工过程、食品加工过程、材料工程、化工过程、水泥制备过程、能源环境中的代表性成功应用案列;并鼓励青年学者要在工业生产事情寻找科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积极致力于产学研的全链条工作,让科研成果早日推动行业的进步。

余艾冰院士作报告
本次国际学术大师校园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具有科学前瞻和实践性的学术报告,极大地丰富了师生们的科学视野,同时让在场的师生领略了学术大师对科学不断追求创新,把研究成果写在大地上,实现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产生重大社会价值。最后,参会师生围绕冶炼、机械振动、多相流等具体颗粒体系计算模拟中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成果发表等开展深入交流。



现场交流互动
讲座前,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教授、国际处处长贺长中等学校领导接见了余艾冰院士一行。席光副校长祝贺余院士在冶金工业过程颗粒多相流方面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做为经历我国首批高考制度培养的杰出国际人才,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工作多年,现在身任国际化水平高的莫纳什大学的副校长,希望能积极促进澳方高校与西安交通大学的校际合作。席校长指出,西安交大已处在重要的新节点,“一带一路”战略赋予了西安新的历史使命,追赶超越成为交大新时期的重要使命。在交大人的共同努力下,以“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为契机,实现第二次西迁,群策群力引进全球高科技人才,汇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科技工作者形成智慧学镇,努力依托大项目、大平台开展合作,产出大成果,发展颠覆性技术,引领社会发展。随后,双方就“基于互联网的“新工科”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的应用型转变”、“数值计算和大数据浪潮”、“AI应用”等新型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交流讨论。最后,双方就学术大师合作交流、年轻人才培养、高年级博士生培养以及本科生硕士生培养,合作研究多方面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希望双方结合国家引智计划以及CSC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的申报,利用正在建设“西部创新港”的人才高地,发挥各自高校的国际化优势、强强联合、促成两校的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校际常态化交流。

席光副校长接见余艾冰院士一行
余艾冰院士长期与实验室郭烈锦院士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作为实验室“能源高效与再生利用的热物理科学创新引智基地”的连续两期的海外学术大师,与实验室开展广泛合作研究。联合成立中澳矿物、材料与制造(3M)研究中心,开展重大项目合作、促进双方人才交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等。本次交流依托试验室基础科学中心、111引智基地、CSC国际联合人才培养等,加强与莫那什大学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开展青年人才互访、高年级博士生联合培养以及学术大师访问等系列交流活动,开辟中澳科技与人才培养合作新局面。
本活动由本项目由科技部(国家外专局)能源高效与再生利用的热物理科学创新引智基地项目支持,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处作为本次活动主办单位。
余艾冰院士科研与任教履历以及主要学术成就介绍
余艾冰教授,1963年生于广东开平。1982年、1985年分获中国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0年获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博士学位。1990至1991年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机构(CSIRO)矿物与过程工程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执教于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任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大学杰出教授。他曾任新南威尔士大学颗粒体系仿真与模拟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功能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宝钢-澳大利亚研发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澳矿物、冶金和材料联合研究中心(3M中心)主任,澳大利亚国家计算颗粒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2014年5月起任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副校长,并兼任蒙纳士大学苏州校区校长。
余教授是颗粒科学与技术和过程工程学科的国际顶尖科学家,在颗粒填充、颗粒及多相流、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多个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杰出的开创性贡献。他是“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发展了颗粒尺度下描述颗粒系统的流动、传热和传质理论体系,并成功用于许多工业过程的模拟与优化。至今已赢得了60多个澳洲基金会(ARC)研究项目的资助,科研经费(含相关工业资助)总额达7500万澳元。发表SCI论文600多篇,成功主办过十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为不同的国际学术会议做了数十次大会特邀主题报告。其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化工和矿物加工,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已经培养40多名博士后、80多名博士及20多名硕士。他目前是Powder Technology和 Granular Matter期刊的执行编辑,Handbook of Powd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系列丛书主编,并曾任20多个国际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余教授先后荣获20多项奖项和荣誉。包括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学博士(Doctor of Science)和大学杰出教授(Scientia Professor)、澳大利亚联邦教授(ARC Federation Fellow)、澳纽化工专业协会埃克森美孚大奖和澳大利亚科学院Ian Wark终身成就奖。2004年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曾任澳大利亚工程院理事会委员、新南威尔士州分院名誉秘书长,澳大利亚科学院应用物理与工程科学学部委员会委员(兼主任委员)、新南威尔士州分院院长等职。
余教授为发展中澳科技、文化、教育交流和合作做出了杰出贡献。2003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一直高度关注和支持中国工程科技的发展,与中国多所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高层次紧密的合作关系。他担任过全澳华人专家学者联合会会长、中国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华侨特聘专家等职。在澳培养了100多名中国籍的博士、博士后及高级访问学者。作为客座编辑主持出版了6部反映中国(或中澳)在冶金、矿物加工及过程工程领域研究水平的国际期刊的专刊。还创建了多个中澳联合研究中心并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目前他在中国组建的科研群体(包括江苏省产研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和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联合研究院)正全面开展工作,致力于解决我国国民经济主战场涉及资源、冶金、材料、化工和环保产业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问题,积极推进产学研的交叉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