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国际合作平台

国际可再生能能源研究中心

2016年11月09日 22:12  点击:[]

    “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Renewable EnergyIRCRE)”,是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烈锦教授提议筹备建设的,经过该领域国际核心科学家们,多次酝酿和讨论之后,一致提议将“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IRCRE)”设立在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烈锦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并且任命4~5名国际知名科学家作为中心的科研分管主任,并在世界范围聚集各研究部门首席研究员,以兼职或全职身份在IRCRE工作。

    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通过研究中心主任、各研究部门首席研究员和各科研项目主管,实现在基础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研究能力的垂直整合。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联合推动激励可再生能源和新材料相关技术的发展革新,并评价其社会和经济影响。基于研究中心主任、各研究部门首席研究员、各科研项目主管、访问学者和合作者的在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促使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发展,并且完善中国目前在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研究。IRCRE将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竞争平台,通过已建立的广泛的全球性研究网络与世界知名中心合作,吸引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同时开展顶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中心建立与中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联系,及利用项目基金快速跟踪聘用优秀的年轻科学家。


跨学科融合平台

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的多学科研究与教育模式

中心机构设置

    中心研究使命:通过整合全球顶级教育和研究机构的高知名度研究员和工程师以全职或兼职身份聘用加入中心组成的高效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案。IRCRE将通过化学、物理、生物和化学工程、工程热力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聚焦于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构建。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相互交叉,从分子和纳米尺度进行新材料的设计和器件开发,作为研究中心的科学基础;对新型能源材料进行功能化组装和系统化集成,构建新型可再生能源系统,作为研究中心的工程基础。其核心原则是新型能源材料的开发和分等级集成,功能化组装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构建。

    中心研究目标:该研究中心目的在于,在开发新材料的基础上,设计制造新型低成本高效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如太阳能制氢系统,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等),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氢经济时代。最终目标是创建一个综合集成平台在中国沿海建立以海水为原料以太阳能为驱动的利用光催化/光电材料或海洋微生物分解水产氢发电站,或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建立太阳能热发电站或原生生物质热化学制氢发电站,并形成完整的氢能制备、储运与利用的动力系统和分布式能源系统。该平台将会为全世界设计、制造、安装新型的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系统,如太阳能-氢能发电站。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工业技术发展,建设成为东南亚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研究和生产中心。在全世界对新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为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提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储存、运输,和运输基础设施、分布式能源载体的建设。
    中心前景、战略和创新性:纳米科技对人类未来生活的重要意义,直接指导在可再生能源转化新的高科技设备的构建。为了抢占科技制高点,在领域内取得领先的地位,开发新型功能材料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解决当前社会、自然、人类可耻促发展中的严重问题的巨大挑战。可再生能源产生的高成本和现有能源转化材料的低效率是制约其发展的本质因素。为了达到可再生能源转化效率的显著提高,必须开发出革命性的新型能源材料。在现有的化学方法制备材料的基础上,从系统工程层面出进一步开发新的合成方法,合理有效的材料器件化、器件集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构建,是充分发挥新型能源材料潜力的关键。

    中心研究部门设置:围绕研究使命和研究目标,中心设立太阳能热转化与热化学制氢研究部、光催化与光电化学及功能材料研究部、微生物制氢研究部、燃料电池研究部、“太阳-氢能”能源动力系统集成研究部等六个研究部门,任命各部门首席科学家,开展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工作。


中心研究部门设置及研究团队结构

    中心研究领域:IRCRE通过前沿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使得不同技术背景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的密切联系和互补,致力于开发高效的能源新材料及高性能材料、组建新能源功能元件,构建可再生能源系统。对新型功能材料而言,除了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外,可以通过增加纳米结构的复杂性将为成键、组装和合成新材料系统提供新的透镜,如通过两组份和多组分复合或通过表面化学改性设计纳米器件。化学交互作用,包括电子、空间、静电和范德华力等交互作用,是分子组装和纳米结构合成的主要手段。如通过调节纳米结构和基质的表面化学性质,表面功能化的无机纳米颗粒能够选择性的粘附于生物分子或者形成周期性结构。同样地,离散分子物种的本征性能也能够在聚合物基体中继续维持,从而设计合成具有新的光电性质和催化活性的杂化材料。新材料的设计开发将为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构建提供服务。

    (1)太阳能热转化与热化学制氢研究部。研究太阳能热电转化利用与热化学反应制氢的新原理新技术,重点发展聚焦太阳能热驱动热化学反应分解生物质和水制氢、聚焦太阳能热发电等的新技术及部件、系统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质(包括各种有机废弃物)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反应机理及动力学规律;低成本长寿命高活性热化学气化制氢催化剂的筛选、制备、表征与催化反应机理;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系统中多相流动力学、传热传质规律与机理;与太阳能聚焦供热耦合的生物质超临界水高效气化制氢反应器设计与构建理论;复杂条件下太阳能吸热器腔体内多场耦合传热传质规律与能量转化理论及其数值模拟;太阳能热化学制氢过程及系统热力学及技术经济性分析;太阳能热化学制氢系统放大、集成与优化理论;太阳能热化学制氢耦合系统稳定性调控理论;聚焦太阳能与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耦合制氢示范系统的研制。以及先进太阳能聚焦热发电的热量传递、存储、转化和利用的原理、过程规律和关键材料、部件和系统的研究。

    (2)光催化与光电化学及功能材料研究部。主要从事分子和纳米尺度设计和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和光电极材料,以及相关功能材料,目的在于实现高效稳定的太阳能光催化/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为光催化和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系统集成提供新型能源材料。光催化与光电化学及功能材料研究部的核心领域包括:所有溶液和气相“底端向上”的材料化学方法的组合和理性化设计;直接超分子自组装;原子和分子化学操控;多元素金属-有机前驱体的合成;高定向结构在任何基质上的低温溶液化学生长;晶轴趋向生长;复合和掺杂型纳米材料的多金属溶液和气相合成;功能化超分子纳米结构;组织化的薄膜和阵列;量子调控的纳米异质结构;可见光活性的异质结;介稳纳米结构的合成和稳定化;第二代到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用于太阳能产氢的量子点敏化量子棒可见光活性光催化剂与光电极材料、高效可见光响应的半导体材料、微纳结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异质结。

    (3)微生物制氢研究部。开发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制备途径,特别是氢气的高效低成本和无污染制备途径,同时着眼于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目的,本研究部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用比较基因组的方法研究暗发酵条件下候选菌种对于分解纤维素类物质的不同作用的基因本质,并用基因工程手段对其进行优化重组,构建安全的工程菌,提高暗发酵的能源转化效率,降低成本。(2)对紫色非硫细菌的产氢途径进行研究,敲除不利于目标产物的副反应途径的相关基因,增强有利于目标产物的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光能到化学能的转化效率,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3)研究紫色非硫细菌对苯环类强毒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构建安全的具有高效分解此类污染物的工程菌种,以使其具有高效处理特殊污水的能力,如难处理的印染废水等。

    (4)燃料电池研究部。主要从事分子和纳米尺度设计和开发高催化活性的相对廉价的合金电极或金属-陶瓷复合电极和稳定的纳米电极材料,目的在于根据新材料特性设计新型电池结构和组装电池堆,为高效低成本的发电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燃料电池研究核心领域包括:材料设计和系统构建;电解质材料和电解质膜的制备,稳定廉价电极材料制备,组成-结构-性能关系优化,新型电池结构设计和电池堆组装,数值模拟与参数优化,下一代燃料电池。

   (5)“太阳-氢能”能源动力系统集成研究部。主要从材料集成化、功能模块化及系统规模化角度考虑,结合所研究的新型能源材料,研究设计太阳能光解水(包括光催化、光电、光生物)及太阳能热解制氢及发电的系统部件,进而构建新型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高效低成本的完全无污染的直接太阳能-氢能转换利用。为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设计优化及未来应用提供直接的科学和技术支撑。

   同时IRCRE将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研究和教育的经验,发挥团队成员研究与教育的优势,将通过前沿的多学科交叉,为中学生直至博士生提供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相关的基础、前沿和多学科教育。开发纳米材料科学教育的详尽知识数据库;开展基于研究的纳米材料技术的课程;研究生课程计划-“从分子到材料”:配合物和配位化学,分子和纳米材料的先进溶液化学过程,化学工程、能源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系统工程;利用交互式和远程教育电子学习工具,开发材料学与工程学课程和多学科教育以及实验室课程。


上一条:能源高效与再生利用的热物理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关闭

版权所有@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IN POWER ENGINEERING

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