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12日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JSME)、中国核学会(CNS)以及欧洲核学会(ENS)联合主办的第22届国际核工程大会(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clear Engineering,ICONE22),在捷克共和国布拉格(Prague, Czech Republic)召开。会议主题为:“核能——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美国驻捷克共和国大使František Pazdera,李干杰,日本核监管局Toyoshi Fuketa ,欧洲可持续核能技术平台František Pazdera ,IAEA副主任Alexander Bychkov担任大会荣誉主席;西屋电气公司总裁Danny L. Roderick,孙勤,日本关西电力Naoki Chigusa,比利时SCK•CEN Hamid Aït Abderrahim担任大会常务主席;加拿大核安全委员会Jovica R. Riznic,日本原子能研发机构Hiroshi Uetsuka,雷增光担任大会会议主席。实验室苏光辉教授和秋穗正教授、李会雄教授、毕勤成教授等研究团队共20余人参加会议,苏光辉教授和秋穗正教授分别作文分会场主席主持分会场会议。发表论文30篇。苏光辉教授在会上做了关于“核能人才教育”的报告与探讨,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参会博士生获得学生组最佳论文以及最佳展板奖。
![](../../_mediafile/dlgcsys/2016/11/23/9x2wxemm50.png)
往届会议回顾
届次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举办单位 |
会议荣誉,常务以及组织主席 |
会议主题 |
会议详细情况 |
1st |
1991年 |
日本,东京Tokyo |
JSME主办 |
|
|
|
2nd |
1993年 |
美国,旧金山San Francisco |
ASME和JSME主办 |
|
|
|
3rd |
1995年 |
日本,东京Tokyo |
JSME和ASME主办 |
大会主席:Koichi KASHIMA |
|
|
4th |
1996年 |
美国,新奥尔良New Orleans |
ASME和JSME主办 |
|
|
|
5th |
1997年 |
法国,尼斯Nice |
ASME和JSME主办 |
大会主席:K. Kussmaul |
|
|
6th |
1998年 |
美国,圣迭戈San Diego |
ASME和JSME主办 |
|
|
|
7th |
1999年 |
日本,东京Tokyo |
JSME和ASME主办 |
|
|
|
8th |
2000年 |
美国,巴尔的摩Baltimore |
ASME和JSME主办 |
|
|
|
9th |
2001年 |
法国,尼斯Nice |
ASME, SFEN 和JSME 主办 |
|
|
|
10th |
2002年 |
美国,华盛顿Washington |
ASME和JSME主办 |
|
|
|
11th |
2003年 |
日本,东京Tokyo |
JSME和ASME主办 |
|
|
|
12th |
2004年4月 |
美国,华盛顿Washington |
ASME和JSME主办 |
|
|
工厂运营,维护和生命周期;材料与化学问题;结构的完整性和动力;核工程进展;下一代系统;安全和安保;规范,标准,许可和监管问题;燃料循环和高放废物管理;低放废物管理和退役;热工水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等11个专题400余场技术报告。同时围绕当前重要的核技术问题举办核工业论坛。 |
13th |
2005年 |
中国,北京Beijing |
CNS、ASME和JSME主办,中国核学会承办 |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美国副总统切尼、日本参议员加纳时男、法国工业部长德维日昂 |
“核能-应对能源挑战和保护环境” |
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位代表参会,包括政府官员、商界精英、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大会分设“法规对近期新建核电项目的考虑”、“四代之前的先进反应堆设计”和“世界优秀运行电厂讨论”三个专家组,把ICONE13当做了展示的平台,中外核领域专家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多层次、有深度的进行了友好的为期两天的技术讨论交流与探讨。共举办了112场技术分会,交流了600多篇技术报告,内容涵盖了核工程的各个领域。 |
14th |
2006年7月 |
美国,迈阿密Miami |
ASME、CNS和JSME主办 |
|
|
|
15th |
2007年4月 |
日本,名古屋Nagoya |
JSME、ASME和CNS主办东京大学承办 |
会议主席:美国德州农工大学Yassin A. Hassan,日本东京大学Koji Okamoto,日本工学院Yasuo Koizumi。 |
|
会议组织了工厂运营,维护和生命周期;组件的可靠性和材料的问题;结构完整性;核工程进展;新一代系统;安全和安保;规范,标准,许可和监管问题;燃料循环和高放废物管理;低放废物管理,去污和退役;热工水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中子方法和耦合代码;短期发展和促进核能;学生论文竞赛等13个专题。 |
16th |
2008年5月 |
美国,奥兰多Orlando |
ASME、CNS和JSME主办 |
大会主席:Nihon Kikai Gakkai |
“清洁发电方式的美好未来” |
来自全球和研究领域的730余人从参加会议,620余人作了会场报告,接受会议论文近1000篇。Dale Klein, Dennis Spurgeon, Toshiaki Enomoto, Romana Jordan-Cizelj, Jianfeng Yu, and Ihor Ostash 等分别作了大会报告。大会组织了工厂运营,维护,安装和生命周期;部件可靠性和材料的问题;结构完整性;仪表与控制(I&C);先进的核技术应用;下一代系统;安全和安保;规范,标准,许可和监管问题;燃料循环和高放废物管理;低放废物管理和退役;热工水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中子方法和耦合代码;近期部署,工厂设计,许可,建设,劳动力和公众接受等会议专题。 |
17th |
2009年7月 |
比利时,布鲁塞尔Brussels |
ASME、JSME和CNS主办 |
|
讨论核电厂建设的有关许可,以及法规和标准在工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作用监管问题 |
大会组织了工厂运营,维护,工程,修改和生命周期;组件可靠性和材料的问题;结构完整性;高级应用核技术;新一代系统;安全和安保;规范,标准,许可和监管问题;燃料循环和高,低放废物管理和退役;核应用天平厂热工水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中子方法以及连接代码;目前先进的反应堆 - 工厂设计,建设,劳动力和公众接受;仪表与控制(I&C);学生论文竞赛;核工业论坛 - 主题演讲,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的15个会议专题。 |
18th |
2010年5月 |
中国,西安Xi'an |
CNS、ASME和JSME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 |
名誉主席:李干杰,美国核管理委员会Dale E. Klein,乌克兰驻中国大使Serhii Kamyshev,东京电力公司顾问Toshiaki Enomoto,美国ASME主席Amos Holt。大会主席:孙勤,北海道大学Kenichiro Sugiyama,美国西屋电器总裁Aris Candris,乌克兰核能发电公司Ivan Foltov,西屋电器副总裁Kathryn Jackson。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苏光辉等 |
“核能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全球核工业界携手环境保护,保障安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积极实践 |
大会设开幕式、大会报告、专题讨论会、技术分会场、技术参观、学生竞赛、小型展览等交流内容。来自全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33名转接学者参会,大会共收到全球1300多篇论文,最终接受终接收695篇。围绕工厂运营,维护,工程,修改,生命周期和工厂平衡;组件的可靠性和材料的问题;结构完整性;核技术应用与创新;先进反应堆;安全和保障;编码,标准,许可和监管问题;燃料循环和退役;热工水力学;反应堆物理和输运理论;核教育,公众接受及相关问题;仪表与控制(I&C);聚变工程;学生论文竞赛等15个会议专题,举行150场的学术活动。14名来自国内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工业界的专家学者作了大会主题报告。约60名左右的留学学生和海外华人还聚在一起,就国内核能大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进行人才引进、交流合作等进行了探讨。日本、美国、东欧、中国等国家和地区13名学生获得了学生组最佳论文、最佳演讲、最佳制作以及日本Akiyama Medal奖 |
19th |
2011年10月 |
日本,大阪Osaka |
JSME、ASME和CNS主办,日本大阪大学承办 |
大会荣誉主席:乌克兰驻日本大使Mykola Kulinich,IAEA副主任Alexander Bychkov,世界核协会副理事John Ritch,李干杰。会议主席:日本原子能发电公司Hideaki Suzuki,日本西屋总裁Jack Allen,雷增光。 |
“核安全”。各国同行坚定信心,加强合作,为开发出更安全的核电技术而努力 |
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就当前国际核工程领域多个问题与挑战展开了深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大会共收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篇论文,其中有100篇文章进入大会交流。会议组织了工厂运营,维护,工程,修改,生命周期和工厂平衡;组件的可靠性和材料的问题;结构完整性;核技术应用与创新;先进反应堆和近期部署;安全和安保;码,标准,许可和监管问题;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管理和退役;热工水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再加码;仪表与控制;下一代系统;聚变工程;反应堆物理,中子和输运理论;核教育,人力资源和公众接受;学生论文竞赛;小组会议等17个专题的200余场交流。美国、欧洲、中国的代表分别做了长达40分钟的主旨报告,较为详尽的介绍了各自在福岛核事故后的反应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核事业的发展方向。 |
20th |
2012年7月 |
美国,阿纳海姆Anaheim |
ASME、CNS和JSME主办 |
会议主席: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Igor Pioro,日本三菱重工Sumio Fujii,Lu Changxin。大会组织主席:Texas A & M University USA Yassin Hassan,日本东京大学Koji Okamoto,中国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Huang Yanping |
“混合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会议议题领域广泛,涵盖了包括热工水力学、核反应堆工程、计算流体力学等众多议题 |
作为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国际核工程盛会,此次会议吸引了多个国家的监管机构、行业组织、核电业主、制造商、研究设计机构、高校等业界的主要力量,为业界各方进行深入交流提供了平台。来自40余个国家的970余人参会,其中来自中国的参会代表104位,参会论文140余篇。围绕电站运行、维护,设备可靠性以及材料,蒸汽发生器技术应用以及创新,先进反应堆和近期进展,安全与安保,法规、标准、执照申请以及监管,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管理和退役,下一代反应堆(第四代),聚变等27个专题开展了200于场会议讨论。中国核学会秘书长王德林,中核集团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刘长欣代表中国核学会出席会议。王德林秘书长代表中国核学会在开幕式致辞,号召各国核能组织及个人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确保核能安全利用;雷增光作题为《确保核安全,改进核技术:我们的行动》(英文)的主旨报告,分析了我国核安全自查的情况以及为福岛事故后为提升核安全水平所做的努力,报告着重介绍了国内各大集团在科研方面的最新进展。 |
21st |
2013年7-8月 |
中国,成都Chengdu |
CNS、ASME和JSME主办,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承办 |
大会荣誉主席:李干杰,国际原子能协会Alexander Bychkov,大会常务主席:孙勤、美国西屋电器总裁Danny L.Roderick,比利时核研究中心Hamid Abderrahim。会议主席:王德林,美国EDA主席Joseph S.Miller,日本筑波大学系主任Yutaka Abe。 |
“绿色核能,保障世界”。 |
会议包括开幕式,全体会议,分会场报告,学生竞赛,专题研讨会,技术培训会,技术参观。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约1300人参会,国内约850人,国外约450人;大会收到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1690多篇摘要投稿,接受论文1001篇,国内617、国外384篇。20多位专家受邀做主题报告。包括核电站设计与建造、核电站运行与维护、核电标准与规范、核聚变、辐射防护、新一代反应堆、核安全与安保、核燃料及热工水力、仪器仪表、核废料管理、核工程教育、核技术应用等15个技术分会场和10场专题研讨会,共交流探讨约300篇科技论文,911篇口头。6位来自日本的专家学者就福岛后日本方面在福岛核电站残留放射性物质处理办法、防止放射性核废物扩散等专业技术问题分享了相关经验。74篇优秀论文进入学生组.学生竞赛活动方面:唯一一名Akiyama奖由清华大学学生贺颖获得,活动还评选最佳海报奖20名,最佳论文奖20名。 |
22nd |
2014年 |
杰克,布拉格Prague |
ASME、JSME、CNS、ENS主办 |
大会荣誉主席:美国驻捷克共和国大使František Pazdera,李干杰,日本核监管局Toyoshi Fuketa ,欧洲可持续核能技术平台František Pazdera ,IAEA副主任Alexander Bychkov。大会常务主席:西屋电气公司总裁Danny L. Roderick,孙勤,日本关西电力Naoki Chigusa,比利时SCK•CEN Hamid Aït Abderrahim。大会会主席:加拿大核安全委员会Jovica R. Riznic,日本原子能研发机构Hiroshi Uetsuka,雷增光。 |
“核能——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研讨范围涵盖核工程技术领域的方方面面,全面展示了当前业界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
自全球40余个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核能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约800余人参会。大会全世界论文800多篇。会议围绕工厂运营,维护,工程,修改,生命周期和工厂平衡;核燃料及材料;植物系统,结构和部件;辐射防护与核技术应用;下一代反应堆和先进反应堆;核安全和保障;规范,标准,许可和监管问题;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管理和退役;热工水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再加码;反应堆物理和输运理论;核教育,公众接受及相关问题;仪表与控制(I&C);聚变工程;超设计基准事件;创新的核电站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学生论文竞赛;产业论坛:主题演讲,全体会议,小组和会议;厂房及专业发展研讨会等19个专题组织了100于场交流谈论。中国的150余篇论文或报告在平行会场、专题研讨会、技术培训讲座等时段得到交流,数量占到了会议报告总数的四分之一,西安交通大学交流论文50余篇,我实验室45篇。60篇优秀的论文进入学生组(Track 17-Student Tour)。中国区为15位同学,我实验室入选2名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