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北京、杭州两地举行了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评审会议,对全国二十余所试点高校的优秀博士生申请人进行了会评考察。西安交通大学20余位博士生获得资助,其中实验室主任郭烈锦院士团队沈少华教授指导的王亦清博士、王盛教授团队的谢宇鹏博士、徐峰教授团队的雷萌博士等3人分别获得该项目资助,资助经费为30万/人。
资助项目及负责人介绍
项目名称:
《太阳能光催化多相界面微环境调控及高值高效制氢体系构建》
项目研究目的:
本项目拟解决太阳能光催化中“液/固”界面能质转化损耗以及“气/液/固”三相界面反应流传质损耗的问题,实现高值高效多相流光催化制氢耦合化学品生产。
主要技术路线:
通过表面工程手段构筑“液/固”界面微结构与活性位结构,结合原位实验和理论模拟探究“液/固”界面载能子-有机分子转化机制;研究界面微环境对气泡演化与有机分子传质过程的影响机制,图案化构造实现“气/液/固”三相界面反应流场调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实现太阳能光催化多相界面微环境的构筑与调控,实现高值高效多相流光催化制氢耦合化学品生产。
项目研究成果:
提出光催化多相界面微环境的构筑与调控方法,构建高效多相流光催化制氢耦合高值有机物生产的新体系。
项目负责人简介:
王亦清博士
教育经历: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沈少华教授。研究方向为太阳能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的体系材料与器件开发。
学术成果:
目前在Nature energy等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累计被引1400余次,其中包括ESI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4篇。研究论文获陕西省第15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中国半导体十大进展提名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物理化学学报优秀论文等奖励,个人获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国家奖学金、陈学俊袁旦庆博士研究生奖学金、人民网奖学金、中国移动奖学金等荣誉奖项。
项目标题:
《基于表面改性的硼中子俘获治疗靶系统的氢扩散层结构调控和性能研究》
项目研究目的:
本项目通过对氢扩散层微观结构的调控,深入理解其作用机制,为氢扩散层材料的选取和优化提供基础信息,实现加速器中子源靶的长期稳定性运行,推动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主要技术路线:
通过表面改性增加微观结构,明确缓解氢扩散层生长过程中的应力的机理,实现微米级别氢扩散层的沉积,并对氢扩散层的晶相结构进行调控与优化;基于表面改性,探索辐照场-氢原子浓度场-温度场多场耦合作用下,探氢扩散层的抗氢脆性能、氢扩散性能和热性能的演变规律。
项目研究成果:
提出一种氢扩散层晶相结构调控的方法,建立一套氢扩散层材料性能评估方案流程。
项目负责人简介:
谢宇鹏博士
教育经历:
西安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王盛教授。研究方向为加速器中子源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学术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Progress in Nuclear Energy等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1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项。本硕博期间获得多项奖学金,荣获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项目标题:
《三维黏弹性导电微环境调控心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
项目研究目的:
本项目主要拟解决目前心肌成纤维细胞响应三维基质黏弹性耦合电传导效应的规律和机制不清楚这一科学问题,以及缺乏可控三维黏弹性导电微环境平台的技术挑战。
主要技术路线:
通过模拟正常心肌组织以及纤维化心肌组织的黏弹性导电微环境,体外构建可控的三维黏弹性和导电性耦合的模型;通过协同调控黏弹性-电传导耦合参数,阐明心肌成纤维细胞响应三维黏弹性导电微环境的规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揭示三维黏弹性导电微环境调控心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机制通路。
项目研究成果:
将为心肌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案提供重要实验和理论参考。
项目负责人简介
雷萌博士
教育经历: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在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徐峰教授。研究方向为细胞力学和力学生物学,主要聚焦于基质黏弹性及其力学生物学效应。
学术成果:
目前已在Nat. Communs.、Acta Biomater.、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分享学术成果,并获得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汇报奖和2023年中国材料大会优秀汇报奖,本硕博期间曾获得优秀研究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于2023年首次试点设立,该项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部署、新举措,着力选拔一批研有余力、基础扎实,在科学研究中展现出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资助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学基金项目,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学科交叉研究,给予他们更多挑大梁、当主角的机会,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该项目采用“推荐+评审”的模式实施,通过博士生个人申请、学校遴选推荐、基金委组织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等多个环节,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终确定资助项目。与本科生基础研究项目相比,新增了通讯评审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博士研究生基础研究项目的前沿性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