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发布了《2021年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团队名单公示》,按照《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团队评选办法(试行)》(西交研〔2017〕1号)文件规定,通过学生联名或基层单位书面推荐,经过学院初选、学校审查、公开展示、现场答辩专家评审等程序,评选出2021年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10名、优秀导师团队5个。其中,我实验室副主任白博峰教授带领的“先进动力多相流团队”荣获“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车得福教授、延卫教授分别荣获“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
先进动力多相流团队
先进动力多相流团队负责人为白博峰教授,二级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及多相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锅容标委换热设备分委副秘书长、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担任IPHT等国际会议主席多次并创办ISTFD系列国际会议,担任JMES、Measurement等3个国际知名期刊副主编以及多个期刊编委。团队目前有2位教授,3位副教授,1位博士后。秉持“国家至上、使命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文化,团队坚持聚焦能源动力学科的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先进动力系统中多相流动与传热基础理论与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基础理论创新成果的工业化应用,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传帮带”和“扶上马送一程”,鼓励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塑造科技报国精神养成。在学生培养方面,始终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指导,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感,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敢于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
近年来,团队承担JKW-JCJQ重点项目、HJ装备预研重点项目、LJ装备项目子课题、“两机”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国家任务,围绕多相流热物理在鱼雷动力、航空航天动力、热能系统、油气开发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如下代表性成果:1)创新提出了高温高压管内气液掺混组织方法,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应用于两类新型××超高速鱼雷发动机的样机研制;2)提出了棒束通道液膜蒸干临界热负荷预测新方法,为核动力反应堆热工水力安全分析提供了方法支撑;3)发明了高速气液两相流气流总温探针,服务于高超音速涡轮冲压组合动力发动机射流预冷技术的研发;4)研发超临界二氧化碳高速涡轮发电机组、高效低阻型微通道热交换器,服务于特种热动力系统的预先研制;5)提出了热交换器能效评价方法并制订国家标准与规范,被5部委发文的《节能节水…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采用;6)发明了气液流量测量及天然气除湿技术,提高了油气集输的安全与效率;提出了基于功能液滴输运与可控释放的原油提高采收率变革性技术方向。研究成果在J Fluid Mechanics、Phys Fluids、Phys Rev Fluids、Int J Multiphase Flow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130余篇,国际会议主旨及特邀报告20余次,撰写英文著作4个章节,参编行业手册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参编国家标准10部,安全技术规范1部;获国家技术发明/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等。
车得福教授
车得福,能动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现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火力发电专业委员会第六届锅炉学组副组长、中国高效节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中国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节能协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能源高效利用和污染物减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企业课题90余项,其中国家973课题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任务2项等。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其中专著《煤氮热变迁与氮氧化物生成》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图书奖。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贰等奖、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一等奖、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致力于教材建设和教改研究工作,主讲的“锅炉原理”获2010年度陕西省精品课程,“多相流及其进展”获2016年度优秀研究生课程;所主编的《多相流及其应用》获2016年度优秀研究生教材。全心投入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有近30年,始终亲力亲为、实践育人。培养博士毕业生40余名、硕士毕业生40余名。
延卫教授
延卫, “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西安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王宽诚育才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环境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VOCs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能源环境材料、高级氧化技术、果蔬保鲜技术和锂电池材料与回收再利用等。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及横向课题多项。累计发表SCI论文200余篇,IF>10有21篇,H因子35。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9项。专利成果转让11项。获省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厅局级奖励5项。
培养毕业硕士生28人,博士生17人。其中,8人获CSC资助出国联合培养,7人获国家奖学金,获社会奖学金多人,2人获校优秀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