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暑期学校】2021年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新能源转化原理与技术”国际暑期学校招生简章

2021年06月23日 11:31  点击:[]

2021年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三届“新能源转化原理与技术”国际暑期学校招生简章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拟于2021年7月24-28日在西安举办第三届“新能源转化原理与技术”国际暑期学校。本次暑期学校旨在为新能源学科的青年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围绕新能源领域前沿问题与研究热点,了解当前世界能源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和重大科学问题,拓宽学术视野、丰富学术阅历、提升学生素养、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依托引智基地、科技部示范性国际合作基地、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多个CSC高端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等重大项目,面向国内外持续开展国际化、常态化、前沿性的国际课堂

 

       一、招生对象

 

       ■ 本期暑期课堂重点招生多相流、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有志攻读博士学位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欢迎青年教师参加。

       1.对能源或相关交叉学科有浓厚兴趣的202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目前三年级在校本科生)或者有志于读博的研究生。

       2.本科生学业成绩优秀,预期可获得母校外推名额或者有志于报考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本科阶段前五个学期的学习总成绩排名要求:“一流高校AB类”前50%,“一流高校C类”前20%,其他高校前5%;研究生为ABC类高校。

       一流高校A类为教育部公布的36所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高校B类为教育部公布的6所B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高校C类为教育部公布的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且一流学科为能源类相关学科。

       3.英语水平良好。通过大学英语六级。

       4.不满足以上条件者,由至少一名教授推荐方可报名。

       ■ 招收计划人数约为300名,校外募集人数约为100人。

 

       二、活动安排

 

       ■ 活动时间:2021年7月24日-28日。

 

       ■ 活动安排

       授课内容包括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基础篇和应用篇。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基础篇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导论、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生物质转化原理与技术、光催化制氢原理与技术、煤制氢原理与技术、微生物制氢原理与技术、地热能及其利用、储能原理与技术、风力发电原理与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应用篇主要包括新能源与储能科学及技术、氢能经济、环境化学中的可持续能源、量子力学及应用、半导体离子学基础、碳基材料催化能源转化。

       授课团队成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也称“世界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教授,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期刊高级副主编/美国普渡大学John Sheffeild教授,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Sustainable Agriculture Reviews和Environmental Chemistry for a Sustainable World的主编和创始人/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大学欧洲地球科学研究和教育中心(CEREGE)Eric Lichtfouse教授,格里菲斯大学能源材料首席教授姚向东教授,瑞典皇家工学院Bin Zhu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Oleg Prezhdo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白博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吕友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沈少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王跃社教授、赵亮教授、金辉教授、陈庆云教授和周致富副教授。

 

       ■ 学习形式

       考虑到疫情防控形式的要求,本次暑期学校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西安本地学员线下现场学习、外地学员线上同步学习。

 

        三、申请材料

 

        ■ 国际暑期学校申请表 (附件1)

       获取网址:国际暑期学校申请表 http://mfpe.xjtu.edu.cn/1-1shengqingbiao2021--.xls

       ■ 成绩单(扫描件)

       ■ 其他证明材料(如代表性论文首页、获奖证书、四六级成绩单、身份证等

       注:所有材料均需真实有效、个人对所填写材料内容负责。

 

       四、申请流程

 

       ■ 材料提交。

       2021年7月12日之前,将完整的申请材料发送至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收到确认邮件后,视为材料提交成功。

       ■ 申请材料的格式要求。

       1. 所有材料大小不超过10M。

       2. 文件夹命名方式为:**大学+申请人姓名。

       3. 电子邮件主题为:2021年暑期学校申请+**大学+申请人姓名+学生类型(如本科/硕士/博士)。发送发到mfoffice@mail.xjtu.edu.cn邮箱。

       ■ 资格审核。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提交申请的人员进行遴选,审核并确认学员名单。

       ■ 结果通知。

       2021年7月16日之前,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布暑期学校入选名单,微信公众号推送或电子邮件通知申请者本人。

 

       五、学习证明

       ■ 学习证明

       综合表现特别优秀的学员,将颁发优秀学员荣誉证书。

       ■ 研究生入学优先录取

       综合表现特别优秀的学员,在报考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时,优先录取。

 

       六、联系方式

       ■  联系人: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焦老师 15129059246; 王老师 15202970443。

       ■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 邮  箱:mfoffice@mail.xjtu.edu.cn

       ■ 电  话:029-82668767

       ■ 微信报名群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0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1992年建成通过国家验收,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本实验室是我国多相流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创立以来在历次国家级评估中均位列本学科第一名,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工程领域的优秀实验室。2004年被科技部授予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并获金牛奖

 

       实验室主任郭烈锦院士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顺利启动(合同经费2.0亿元)。项目依托单位为西安交通大学,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是国家基金委资助的第一个工程领域项目,在西安设主中心,北京、南京设分中心。项目紧扣国家能源重大需求,瞄准国际能源科学前沿,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与优势科研资源,致力于建立能源有序转化的原创理论,引领国际能源科学发展方向,推动能源科学跨越式发展,为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长期重大瓶颈问题,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变革性技术,促进能源技术与产业革命。

 

       本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属于能源、工程(动力、冶金、化工)、综合交叉(生命、医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化石能源转化利用多相流、石油工程多相流、可再生能源转化利用多相流、核能与核技术、氢能与氢能动力系统、氢能绿色冶金多相流、前沿交叉领域多相流。实验室以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以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为核心支撑,研究领域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8个一级学科,包括10余个传统二级学科和1个本室主导新建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创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及本科招生专业的首批单位之一。1997年起开始招收新能源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1999年起,在研究生中开设“新能源转化原理与技术”课程;2006年起,实验室承担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新能源交叉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在全国率先开展新能源方向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通过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设立新能源模块,开展新能源领域的交叉学科专业改革与建设,探索新能源交叉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规律,取得了丰硕成果,构建了新能源科学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提出了新能源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规范,为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提供依据与指导;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2011年起正式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全国已有70余所高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西安交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包括最新发布的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等多个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一。2020年在中国科教评价院、中国科教评价网“2020-2021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中获评唯一“5星级+”,排名全国第一。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软科2021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能源动力类A+专业”。

 

       2021年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新能源转化原理与技术”国际暑期学校,将于2021年7月24日-2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举办。本次暑期课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西安交通大学新能源与能源利用新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9年评估“优秀”)、能源高效与再生利用的热物理科学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围绕新能源领域前沿问题与研究热点,打造一流的国际研究生交流和学习平台。

 


 

 

授课团队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郭烈锦教授

 

       郭烈锦教授,1963.10出生于江西遂川。198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郭烈锦教授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入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也称“世界科学院”)院士,是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家、我国能源动力多相流及氢能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多相流及氢能科学技术的研究。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能源科学前沿,持续开展了高温高压高热负荷等危险和复杂结构条件下的多相流的流动安全及传控、能质传输与转化的理论研究,建立了装备内部气液固三种相态不同组合构成的两相或多相流物理及化学过程的规律和理论,并在装备及工艺的创新设计中运用深化,探索了超临界水蒸煤、太阳能光催化多相连续流制氢等能源利用的新途径,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并应用于工程实际,推动了产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5项。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2017年“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经费2亿元)。

 

       已在NAT COMMUN、NAT ENERGY、CHEM REV、JACS、IJMF、IJHE等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核心收录472篇,先后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5篇。论著SCI引用18830余次。应邀在大型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特邀报告/邀请报告等60余次。担任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主席联合主席20余次。出版专著8部/章节,论文集6部,作为Guest editor出版国际杂志专辑6期。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主持起草国家标准3部。入选2014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4)和2014汤森路透全球最有影响力科学思想(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fic Minds:2014)名录,2015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5),2018年入选科睿唯安交叉学科(cross-field category)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2014英国皇家化学学会Top1%高被引科学家,连续入选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年、2020年爱思唯尔能源领域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入选2016年爱思唯尔“全球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高被引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 赵天寿教授

 

       赵天寿教授,1961年生于陕西,198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获得天津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博士学位,同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2011年,晋升为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2014年3月,担任香港科技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 。2018年11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工程热物理与能源科学专家,赵教授在微纳流动与传热、电池储能理论与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发展了微纳流动和传热理论,揭示了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热、质、电子及离子耦合传输规律,推动了传热传质与电化学的交叉融合,促进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他还提出了以可充放电的液态能量载体储电的新方法,发明了充、放电装置彼此独立的电燃料储能系统,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截至2019年12月,赵教授发表SCI论文363篇,SCI引用16780余次,h-因子达69,38篇为ESI高被引论文,3篇获Elsevier高被引论文奖(Most Cited Article Award);出版英文专著5部、中英文专著章节9篇。赵天寿教授入选2014、2015、2016、2017、2018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最有影响力科学思想名录。他发表在国际杂志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和ElectrochimicaActa上的两篇文章获得2005-2009年被引用次数最多奖。

 

美国普渡大学 John Sheffeild教授

 

       John W.Sheffield教授,1971年毕业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1973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获机械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75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获工程科学与力学博士学位。John W. Sheffield教授是一名资深编辑,能源技术专家。现任美国普渡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授,密苏里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学名誉教授。

 

       John W. Sheffield教授拥有广阔的能源技术经验,他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氢能技术中心(UNIDO-ICHET)运营前两年(2005-2006)的创始副主任,也是密苏里州国家大学交通中心的副主任。他从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期刊编辑逾30年。在2014年8月,他曾担任DNV GL - Energy主任顾问,为评估、测量及审核能效项目、美国能源部统一方法项目压缩空气系统协议审查反馈提供支持。在2015年8月,他作为一家为PEM燃料电池制造生物激发双极板的高潜质初创公司的工业导师完成了一份为期7周的国际科学基金会创新兵团计划的项目。在2019年3月1日,他成为了国际氢能学会(IAHE)主席。曾入选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名人堂,获普渡大学成功种子奖。

 

法国马赛大学 Eric Lichtfouse教授

 

       Eric Lichtfouse教授,1985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有机化学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有机地球化学博士学位。

 

       Eric Lichtfouse教授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及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家。现为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普罗旺斯埃克斯教育中心研究员,艾克斯-马赛大学欧洲环境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中心教授。他是《环境化学快报》(ECL,创刊主编)、《可持续农业评论》(SAR)和《可持续世界环境化学》(ECSW)和Springer Nature杂志的主编和创始人。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ASD)杂志的主编,他的编辑团队将该杂志的影响因子从0.3 提升到 4.1。他还成立了欧洲化学与环境协会。

 

       Eric Lichtfouse教授在Google Scholar和Researchgate上发表164篇文章,H指数分别是29和30.在Thomoson ReseacherID上发表95篇文章,H指数为23。他编辑了Springer Nature出版的50余本书。曾获得法国化学学会的分析化学奖、南锡大学Grand大学奖和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颁发的期刊引用奖。

 

        Eric Lichtfouse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土壤固碳及气候变化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科研贡献:1、发明了碳同位素13C测年法,这是一种可以测量测试土壤有机分子的动力学和复杂有机物质中分子物质相对年龄的新方法。这种非放射性的相对年代测定方法开启了对水、土壤、沉积物、废物、食物和生物等复杂有机介质中有机物质来源、历史和命运的研究。13C测年法方法原理适用于任何同位素,该方法在环境化学、碳循环、气候变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Eric Lichtfouse教授为此获得的法国化学协会的嘉奖。2、他还发明了一种识别实验结果新颖性的新工具——Micro-Article。3、基于植物13C和14C含量的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污染的新指标。4、在沉淀物中发现新的化石类固醇,并将其用作测量沉淀度和石油成熟度的新指标。5、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能源材料首席科学家 姚向东教授

 

       姚向东教授,分别于1989年、1992年和2005年获得中国东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中国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材料工程博士学位。

 

       姚向东教授现任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澳大利亚研究员(Australian Research Fellow),格里菲斯大学能源材料首席教授(Chair of Energy Materials,终身职位,英国五级职位体系),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Bioengineering andNanotechnology)兼职教授。姚向东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副研究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员、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高级研究员。

 

       姚向东教授专注于通过机械研磨和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快速凝固来研究非平衡材料,尤其是用于清洁和可持续能源应用的纳米结构轻金属材料。姚向东教授在这些领域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并发表了150多篇SCI文章。自2005年以来,他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50余次大会报告/特邀报告。他主持和共同主持了10多个国际会议,并担任3个国际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他获得了多项研究奖学金,包括澳大利亚皇家学会澳大利亚研究奖学金和澳大利亚皇家学会博士后奖学金(工业)。

 

瑞典皇家工学院BinZhu教授

 

       Bin Zhu教授,1995年毕业于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技术,获得物理系博士学位。

 

       Bin Zhu教授任瑞典皇家工学院教授级高级研究员(1998年-2018年)、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教授(2018-至今),东南大学太阳能/联合储能中心教授/首席科学家(2020-)。2013年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湖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聘教授)。连续6年(2014-)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Elsevier能源类)。曾担任美国燃料电池联合公司董事和低温SOFC首席,瑞典全球燃料电池CTO十多年,现为瑞典和中国纳米科技和先进燃料电池公司董事和主席。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纳米复合和能源材料/技术, 燃料电池和应用,半导体基燃料电池和固体电池以及可再生能源等。在材料和能源等国际顶级期刊如Science, Nat. Commune. Energy Environ. Science, Adv Mat., Adv. Energy Mat., Adv. Function Mat., Nano Energy , ACS Energy Lett. JMCA等发表论文300多篇,引用近9000次,H-因子50, 引领国际燃料电池发展的新方向。发现了半导体离子材料并创立半导体离子学以及在新一代能源领域的应用。

  

美国南加州大学Oleg Frezhdo教授

 

       Oleg Prezhdo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P. J. Rossky教授,后于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是量子-经典混合动力学领域最少势能面跳跃方法的提出者J. C. Tully教授。Oleg Prezhdo教授及其课题组发展了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适用于凝聚态纳米体系的非绝热分子动力学方法,基于理论创新和计算机程序开发,将新方法成功应用于太阳能光电转化材料的电荷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Oleg Prezhdo教授个人H因子59,发表学术论文375篇,在化学顶级刊物J. Am. Chem. Soc.上发表论21篇、在纳米材料顶级刊物Nano lett.上分别发表论文20篇、在物理顶级刊物Phys. Rev. Lett.上发表论9篇,受邀在世界各地做报告逾380次。

 

       Oleg Prezhdo教授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系教授、物理与天文系兼职教授,同时他还兼任Surface Science Report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期刊编辑,荣获APS fellow,受到NFS Career Award、Alfred P. Sloan、德国洪堡、日本JSPS等基金资助。

 

西安交通大学 白博峰教授

 

       白博峰,1971年生,教授、博导。199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白博峰教授,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第三批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现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及多相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委员会换热设备分委会副秘书长,全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能源有序科学中心项目成员。担任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刊、Measurement、Measurement:sensor等3个副主编,Case Studies in Thermal Engineering(Elsevier)和Interfacial phenomena and Heat Transfer(Begell House)2个国际期刊编委,4个中文学术期刊编委。

 

       白博峰教授带领先进动力多相流团队,主要开展多相流热物理基础理论,及其在先进热动力、热能系统、油气开发领域的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在J Fluid Mechanics、Phys Fluids、Phys Rev Fluids、Int J Multiphase Flow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130余篇,国际会议主旨及特邀报告20余次,撰写英文著作章节 3次,参编行业手册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编国家标准10余部,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1部。主持国际学术会议4次。创新了高温气液掺混蒸发组织方法,应用于我国超高速××、氢氧××等新概念发动机的研制;发明气液掺混流动中气温探针,应用于高超声速航空发动力的高空试验台;提出了热交换器能效定量评价方法与指标,被国家5部委发文的《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采用;提出了物质输送与释放的功能液滴多相流技术;发明了气液流量测量及天然气除湿技术,提高了油气集输的安全与效率。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2),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排名2),其他省部级奖励4项。

 

西安交通大学  吕友军教授

 

       吕友军教授,1978年2月生,湖北黄冈人,2007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吕友军教授主要从事超临界水气化、太阳能热化学制碳氢燃料、多相流热化学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西安交通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西安交通大学领军人才。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会/工程热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编委,Int J Hydrogen Energy客座编辑等学术职务。主持包括973课题、国家重点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青年、面上、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项目等科研项目。在Prog Energ Combust, Energ Environ Sci, Int JMultiphas Flow, Ind Eng Chem Res等本领域权威期刊上累计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3章节。全部论著被SCI他引13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公示国家发明专利4项(9项专利已转让应用),参与制定中国节能协会团体标准1项。应邀在国内外会议上作大会/主旨/特邀报告20余次。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指导教师)、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2014, 排名第2)。

 

西安交通大学 沈少华教授

 

       沈少华教授,2004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

 

       沈少华教授长期从事基于人工光合作用的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交叉问题的研究。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多学科及交叉领域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包括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等国内领军/重点期刊论文11篇),出版英文专著2章节,授权/申请发明专利8项。发表的全部论文近5年被Chemical Reviews、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等SCI期刊他引7400余次,11篇入选ESI高引论文,1篇论文获ScienceBulletin最佳论文奖。在ACS、MRS、IUPAC、ECS等系列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50余次。

 

       沈少华教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委会副秘书长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担任Science Bulletin执行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以及多个国内外会议组委会共同主席、分会主席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基金评议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3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3完成人)、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2完成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荣获多项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西安交通大学 王跃社教授

 

       王跃社,198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热能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应用力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学位;1998年9月起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工作;2001年11月-2003年10月年在日本九州大学机能物质研究所访问学者。

 

      王跃社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汽液两相流动及传热特性、新能源及太阳能高效热利用发电技术、油气储运工业过程中的流动特性及其分相流量测量和金属多孔材料制备及应用中的热物理问题的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实验室专项基金项目、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等10余项。

 

西安交通大学 赵亮教授

       赵亮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新能源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新能源发电设备专委会委员和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多相流动与传热及新能源转化与利用中的热物理问题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基础理论研究、直接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赵亮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和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

 

西安交通大学 金辉教授

 

       金辉,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分别于2005年和2011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工程学士学位和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

 

       金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长期从事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超临界水蒸煤),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当前研究成果发表一作/通讯SCI论文70余篇,其中9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2篇入选全球热点论文(0.1%),被引用3300余次,h因子33,发表专著一章。公示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参与起草中国节能协会团体标准1部(排名3)。2014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3)。2013-2015年连续获得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2018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教授”。现任新能源多相流所所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多相流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分会学术秘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分会理事、美国-以色列农业研究发展基金会项目评议专家、智利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项目评议专家、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杂志编委,Int. J. Hydrogen Energy、Renewable Energy、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Assessments、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杂志专刊客座编辑。

 

 

西安交通大学 陈庆云教授

 

       陈庆云 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2000年和200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经济学双学士、化学工程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日本国立奈良女子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日本国立奈良女子大学助理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2014年-2015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陈庆云长期从事光催化、电催化、光电催化在可再生能源转化及污染物控制相关研究工作,近年来持续在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先进纳米材料制备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领域专长为: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制氢研究、光催化剂及复合光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及优化研究、光催化燃料电池处理有机废液制氢以及还原重金属研究等,主持了国家科学自然基金、中国博士点基金、陕西省基金、军工及其他横向项目10余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科技部973项目、氢能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能源有序转化科学中心等项目,已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pplied Energy、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包括两项国际PCT专利。

 

西安交通大学 周致富副教授

 

       周致富,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007与201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学士与博士学位,2015-2016年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周致富副教授主要从事喷雾冷却多相流与传热传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局重点项目、航空基金民发专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多个国家与省部基金项目,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多个重大项目,在Int. J. Heat Mass Tran.、Appl. Therm. Eng.、Exp. Therm. Fluid Sci.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30余篇,在中国激光、化工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等国内知名期刊发表EI检索论文20余篇,出版英文图书章节2章,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受邀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3次、国内会议邀请报告2次。获得2019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被评为2020年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指导本科生获得第十、十一、十二与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4项。


上一条:祝贺我实验室承担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能源动力类A+专业”   下一条:郭烈锦院士应邀参加2021国际能源化学与工程大会并做大会报告

关闭

版权所有@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IN POWER ENGINEERING

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