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2:3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一行在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静芝,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副校长宋小平等陪同下参观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白博峰教授、黄佐华教授,金辉博士,郭鹏慧博士等参与活动。
首先,白博峰教授介绍了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成果,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区域经济建设参与等。
实验室1990年在陈学俊院士领导下建立,建设以来共经历四次国家评估,在现任主任郭烈锦教授带领下,实验室2003、2008、2013年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成立以来,承担科研项目近1500项,发表论文4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80余篇,三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10余件,完成各类著作230余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70余项。2006年实验室承担的国家外国专家局与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项目获得二期滚动支持,2011年引进两名高端人才计划学者,已建成实验室“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2013年实验室“新能源与能源利用新技术国际合作基地”,被科技部评为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2年,实验室在已有超临界气化制氢系技术列研究的基础上,成立“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参与陕西省区域经济建设。
随后,柳斌杰委员参观了实验室近年在大型热能动力系统以及石油工程多相流领域的国家奖,参观了实验室新型可替代能源和新能源材料研究实验室等。
近年来,实验室在传统多相流热物理基本理论与规律研究等方面保持特色和优势,改进升级了大型高压汽水流动和传热试验系统,建设了超(超)临界多相流实验平台、反应堆热工水力实验平台、海水淡化热力系统研究平台等,成功解决了航空航天、国防、核反应堆工程、大型电站锅炉以及环境保护等的复杂多相流非线性动力学与热质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相关问题。关键研究成果已成功申请专利140余项。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多相流量监测、识别、测量、控制、调节、分离等设施,解决了国内大批油田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输送系统的多相流安全传输与控制问题,与中海石油合作开展海洋平台立管段塞流控制及消除技术研究,建成了国际一流的高压大管径深水段赛控制与流动安全在线监测模拟实验平台。关键研究成果已成功申请专利70余项,为我国油气采输工程提供了技术保障。
与此同时,实验室积极开展新能源技术和材料研究,着力开拓能源高效洁净可再生转化的微颗粒多相流热化学与光化学反应理论、石油替代燃料和掺氢内燃发动机多相流燃烧及排放控制理论以及新型燃料电池等研究新方向。特别在超临界水生物质、煤以及有机废弃物的热化学气化制氢、太阳能光解水制氢以及光生物制氢等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取得系列进展。提出以超临界水煤气化制氢为核心的高效煤气化制氢及耦合太阳能聚焦供热发电的新型热力发电技术,自主研发了连续式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装置(第一代),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套生物质超(超)临界水流化床制氢系统(第二代),关键核心技术申请专利10余项,与企业联合已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处理量1t/h的超临界水生物质及煤气化实验装置小型工业示范,并且积极成立协同创新中心,投身陕西省区域经济,开展超临界水煤气化制氢耦合发电技术的工程化建设;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高效低成本催化剂创新设计理论,积极开创新型光催化剂等新能源材料研究,设计了催化剂筛选、催化性能测试等实验平台,建成了材料性能测试和表征实验室,并且先后自主完成室内模拟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系统、室外直接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系统和国际上第一套阵列式自然循环直接聚光与光催化耦合制氢反应系统,创新性地将反应流体以自然循环为主的联合动力循环模式进行输送,在加大节约外界动力的情况下,光催化制氢的量子效率;同时在生物制氢方面,也成功设计分离出了高效产氢菌株,通过耦合微生物暗-光两步法发酵,有效将秸秆等生物质高效、低成本地转化为高品位的氢能。两种产氢方式核心研究技术已申请专利30余项。另外,积极开展镁基储氢以及掺氢燃烧和燃料电池的氢能利用研究。通过系统的太阳能热化学、光/光电化学以及生物化学制氢研究,使得高效、稳定、低成本太阳能规模化制氢的氢能生产将成为可能,以氢作为燃料的能源使用方式完全清洁可再生,这种太阳-氢的能源生产及能源利用模式,消除了能源的多重污染,对我国雾霾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
参观实验室近年国家奖成果 |
|
参观实验室微纳米电镜设备 |
柳斌杰委员高度肯定了实验室的创新性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国内外交流合作成果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参与作用,高度赞扬了实验室以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努力攻克能源领域关键工程技术以及服务社会的科学精神和优良品质。希望西安交通大学能更好的为实验室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但愿实验室勇担重担、走在前沿,再接再厉、更创辉煌。张静芝主任对于实验室“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关键核心技术——“水煮煤”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实验室在区域经济合和解决能源环境问题中积极发挥优势。
最后,参观委员祝贺95岁高龄的实验室创始人,陕西省人大副主席、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陈学俊院士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