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人大原副主任邓理,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社会组组长、省社科联原党组副书记冯家臻,省人事厅原常务副厅长、咨询课题组副组长李民仓,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厅长、咨询课题组副组长白智民,省人社厅副厅长、咨询课题组副组长雷宝岐,省高层次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省公务员局原副局长徐友好等一行莅临实验室考察“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工作,西安交通大学王铁军副校长、科研处刘永忠处长等陪同。
实验室副主任白博峰教授代表实验室欢迎邓主任一行莅临指导工作,简单介绍了实验室的发展历程、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学科基础、研究部设置以及代表性研究成果。随后,金辉博士详细介绍了“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创新性科学理念和关键科学技术,汇报了协同创新中心整体推进情况。
实验室郭烈锦教授摒弃了传统化石能源“一把火烧”的传统利用方式,创造性地利用超临界水气化煤、生物质等制氢(“一锅水煮”),由超临界水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高溶解性、高扩散性和高反应性等)将煤高效清洁低成本的转化成高纯度的氢气和二氧化碳,并以固体残渣形式排出其中硫、氮等污染物。经十余年艰苦探索,实验室团队已成功研制超临界水煤气化制氢示范装置,并基于此提出了制氢耦合发电的新型热力发电技术。其核心工艺过程是将煤与水制成水煤浆,加入到超临界水反应器中进行吸热(太阳能供热)、还原反应,最终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并溶解于超临界水中,以高温高压混合流体形式离开反应器去推动轮机做功并带动发电机发电,从而将混合工质的热能和动能转化成电,实现煤炭效率发电、二氧化碳富集和环境友好无污染的良好效果。
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2011计划”,依托该技术于2012年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结合陕西省大型煤化工企业成立了“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核心技术的规模工程化转化,服务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得到陕西省的大力支持,2013年成为陕西省首批认证协同创新中心。目前中心工作有序推进,已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中试基地建设,中试工作即将展开。
邓主任一行高度肯定了实验室服务区域经济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新型科学技术工程化转化工作进展,认为实验室超临界水煤气化制氢耦合发电技术清洁、高效、无污染、经济适用效率高、适应性强,是陕西区域经济转型的动力基础,原创性科学技术储备。规模产业化积极稳步推进十分可喜,期待“水煮煤”技术规模产业化早日到来,为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民生改善做出实质贡献。最后,邓主任一行祝愿实验室创始人陈学俊先生身体健康,生活愉快。